文明如水,润物无声。百年变局、十字路口,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中国学是历史中国之学,也是当代中国之学”,习近平总书记为促进中外学术交流和文明对话提供了重要指引。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数百位学者的真知灼见彰显了中国学研究的全球价值。
“溯历史的源头才能理解现实的世界,循文化的根基才能辨识当今的中国”。历史的脚步从未停歇,从远古走到今天,从蒙昧走到文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中华民族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何为中国”“何以中国”?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是中国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母题。泱泱中华,每一页光辉的历史都是我们的自信之源。中华文明从涓涓溪流到江河汇海的发展历程,解答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追问。不仅如此,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与独特优势,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才能拥有“历史的纵深感”,以更长的时间维度看待和把握当下的工作,在惊涛骇浪中保持战略定力、开创历史新局,牢牢把握历史主动。
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从“现代化的迟到国”到“世界现代化的增长极”,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到“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民族的复兴,也是文明的复兴。思想之意义,在于应历史之变、解时代之问。世界中国学要把中国的发展放在人类文明进程的广阔图景中加以研究,总结经验、分享智慧。
学术的繁荣必然伴随着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多样文明是世界的底色。对话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基本方式。文明对话不是向对方兜售自己的思想观念,试图说服他者接受我们的价值信仰。它的“底层逻辑”是承认他者、尊重他者,以他者为镜审视自身,并通过向他者学习更好完善自己,促进共同发展。中国学研究并不限于“中国”本身,也强调“中国与世界”的紧密联系,是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平台”“媒介”“资源”,因此,坚持“世界视野”,促进学术对话,方能研究好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关系,实现“中”与“外”相融,以中国智慧、中国理念更好地贡献世界,并构建具有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全球叙事。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我们期待地球村涌现更多“融通中外文明的使者”,将中华文明作为有机统一的生命体进行理解,在学术上深入解读中国。如本届大会发布的《文明互鉴与世界中国学繁荣发展:上海倡议》所愿:携手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共同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淘配网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