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观众对于“反转”这一叙事技巧的疲劳感越来越强烈。电影《恶意》便是一个典型例子,尽管影片表面上充满了悬念,但实则其悬疑感十分弱化。对于一些有一定观影经验的观众来说,稍加思考便能迅速推测出坠楼案的真相,影片的层层反转不仅没有带来意外的惊喜,反而让原本悬念重重的故事失去了其意义。
陈思诚作为导演、编剧和监制,一直善于捕捉社会热点,创作出迎合观众情绪宣泄的作品。近年来,他所制作的电影几乎都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恶意》作为他的一部新作,同样企图在“流量”时代的背景下,通过一宗坠楼案件揭示网络暴力对个体所带来的“恶意”。然而,这一次,陈思诚的“产品经理”身份似乎并未成功为影片增添亮点。
影片上映后口碑急转直下,许多观众直言“比《热搜》还要难看”。尽管《恶意》在豆瓣还未开分,但这部影片的市场表现已经显得力不从心。在票房上,《恶意》自上映以来一直被《侏罗纪世界:重生》《F1:狂飙飞车》《名侦探柯南:独眼的残像》等三部外片压制。首个周末,仅收获了7542万元票房,其中3352万元是来自于提前点映。根据猫眼的票房预测,影片的最终票房预计为2.7亿元,远低于陈思诚以往作品的水准。
展开剩余78%值得注意的是,影片的失利并非仅仅是票房上的滑坡,更在于它失去了陈思诚此前凭借市场和观众的敏锐洞察力所积累的信誉。在陈思诚过去的创作中,无论是通过构建情感共鸣还是打击社会热点,他都能巧妙地抓住观众的心理需求,让作品成为一场情感与智力的双重满足。然而,《恶意》在这方面的失败显而易见:没有强有力的反派角色,也没有深入挖掘网络暴力的深层原因。影片中的反转虽然层出不穷,却让人物的动机变得支离破碎,甚至让原本严肃的社会议题在不断的剧情波动中失去深度。
影片开篇,记者叶攀(由张小斐饰演)在一场演讲中提出一个极具冲击力的观点:“如果点赞超过100万,这个罪犯就会死,你会点吗?”这种设定虽然在一开始引发了足够的关注,却也暴露了影片的基本问题:对于“谁是凶手”这一疑问的过度依赖和层层反转,逐渐让人物变得脸谱化,无法再给观众带来真正的思考。
尤其是影片中的三位女性角色——尤茜(梅婷饰)、李悦(周冬雨饰)以及晨晨(李庚希饰),她们的身份、动机不断反转,虽然表面上让剧情显得充满戏剧性,但实际却让观众感到情节上的空洞与不真实。尤茜作为失去女儿的母亲,曾将凶手的帽子扣在护士李悦头上,但随后却被揭示为冤枉李悦,整个过程中,尤茜的动机显得极为牵强,只不过是为了推动反转情节的需要。
影片结尾,叶攀为了引导舆论自愿牺牲自我,最终成为“自我牺牲”的替罪羊。尽管这一情节看似强烈,却给人一种生硬、廉价的感觉。而晨晨通过恶意剪辑视频来完成复仇计划的转折,则更是对观众智商的轻蔑。整部影片试图通过这些反转来揭示网络暴力的危害,然而这些反转反而削弱了电影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批判。
陈思诚一向以高效、精明的商业嗅觉著称,他的作品总是能在社会议题和市场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然而,影片的成功之道并非仅仅依赖情节反转和市场化元素。电影《恶意》显然过度依赖这种技巧,将反转作为电影叙事的主要驱动力,而忽视了真正的社会思考。在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电影不断堆砌反转,最终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甚至怀疑创作者的诚意。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对网络暴力这一题材的批判,最终却在层层反转的过程中变得空洞。网络暴力的逻辑被简化为个体的恶意,而这种对于复杂社会结构的忽略,使得电影的批判变得肤浅,失去了原本应有的力度。对于观众而言,影片中的每一个反转,都是一次情感的“被玩弄”,让人感到被轻视。
从技术层面上看,《恶意》的视听语言与叙事节奏达到了工业标准,但正是这种“合格”让影片缺乏突破,陷入了“为反转而反转”的窠臼。电影本应关心的是如何通过深刻的社会问题来引发观众的思考,却被反转技巧淹没,失去了其应有的社会意义。正如影片中的台词所言:“你天天反转来反转去,不累吗?”这句看似轻松的话,却揭示了影片叙事模式的最大弊病。
从演员的表现来看,张小斐的角色叶攀在剧本的束缚下未能充分发挥其演技,梅婷饰演的尤茜也未能超越“疯母”这一刻板形象,而黄轩饰演的警察梁关几乎没有存在感。更令人遗憾的是,影片中喜剧演员的加入,将原本应严肃的社会批判搞得滑稽可笑,使得影片的情感张力彻底瓦解。喜剧与悲剧的冲突,使得原本应当紧张沉重的叙事变得支离破碎。
最终,《恶意》这部影片并未能够达到陈思诚一贯的商业成功。其过度依赖反转的叙事结构,虽然在一开始可能引发观众的兴趣,但随着剧情的不断铺陈,反而暴露了其叙事空洞与浅薄的社会批判。陈思诚或许应该在未来的作品中重新审视这种叙事技巧的使用,避免陷入“反转至上”的陷阱。
发布于:福建省淘配网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